血吸蟲病診斷標準(WS261-2006)
1 范圍
本標準規(guī)定了血吸蟲病的診斷依據(jù)、診斷原則、診斷標準和鑒別診斷,。
本標準適用于全國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(gòu)和醫(yī)療機構(gòu)對血吸蟲病的診斷,。
2 術(shù)語和定義
下列術(shù)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:
2.1血吸蟲病
是由血吸蟲寄生于人體內(nèi)所引起的寄生蟲病,。在我國特指日本血吸蟲病,,是由日本血吸蟲寄生于人和哺乳動物體內(nèi)所引起的疾病,。
2.2急性血吸蟲病
由于人在短期內(nèi)一次感染或再次感染大量血吸蟲尾蚴而出現(xiàn)發(fā)熱、肝臟腫大及周圍血液嗜酸粒細胞增多等一系列的急性癥狀,。潛伏期大多為30d~60d,,平均約41.5d,。
2.3慢性血吸蟲病
是指人體經(jīng)常接觸疫水或少量多次感染血吸蟲尾蚴使臨床表現(xiàn)較輕,,或無癥狀、體征,。急性血吸蟲病未治愈者,,也可演變?yōu)槁匝x病。
2.4晚期血吸蟲病
是指出現(xiàn)肝纖維化門脈高壓綜合征,,嚴重生長發(fā)育障礙或結(jié)腸顯著肉芽腫性增殖的血吸蟲病患者,。病人由于反復或大量感染血吸蟲尾蚴,未經(jīng)及時,、徹底的治療,,一般經(jīng)過2年~10年的病理發(fā)展過程,可演變成晚期血吸蟲病,。
3 診斷依據(jù)
3.1流行病學史(參見附錄A)
3.1.1發(fā)病前2周至3個月有疫水接觸史,。
3.1.2居住在流行區(qū)或曾到過流行區(qū)有多次疫水接觸史。
3.2臨床表現(xiàn)(參見附錄A)
3.2.1發(fā)熱,、肝臟腫大及周圍血液嗜酸粒細胞增多為主要特征,,伴有肝區(qū)壓痛、脾臟腫大,、咳嗽,、腹脹及腹瀉等,。
3.2.2無癥狀,或間有腹痛,、腹瀉或膿血便,。多數(shù)伴有以左葉為主的肝臟腫大,少數(shù)伴脾臟腫大,。
3.2.3臨床有門脈高壓癥狀,、體征,或有結(jié)腸肉芽腫或侏儒表現(xiàn),。
3.3實驗室檢測
3.3.1下列試驗至少有一種反應陽性(見附錄B)
3.3.1.1間接紅細胞凝集試驗,。
3.3.1.2酶聯(lián)免疫吸附試驗。
3.3.1.3膠體染料試紙條法試驗,。
3.3.1.4環(huán)卵沉淀試驗,。
3.3.1.5斑點金免疫滲濾試驗。
3.3.2糞檢找到血吸蟲蟲卵或毛蚴(見附錄C),。
3.3.3直腸活檢發(fā)現(xiàn)血吸蟲蟲卵(見附錄C),。
3.4吡喹酮試驗性治療有效
4 診斷原則
根據(jù)流行病學史、臨床表現(xiàn)及實驗室檢測結(jié)果等予以診斷,。
5 診斷標準
5.1急性血吸蟲病
5.1.1疑似病例:應同時符合3.1.1和3.2.1,。
5.1.2臨床診斷病例:應同時符合疑似病例和3.3.1或3.4。
5.1.3確診病例:應同時符合疑似病例和3.3.2,。
5.2慢性血吸蟲病
5.2.1臨床診斷病例:應同時符合3.1.2,、3.2.2和3.3.1。
5.2.2確診病例:應同時符合3.1.2,、3.2.2和3.3.2或3.3.3,。
5.3晚期血吸蟲病
5.3.1臨床診斷病例:應同時符合3.1.2、3.2.3和3.3.1(既往確診血吸蟲病者可血清學診斷陰性),。
5.3.2確診病例:應同時符合3.1.2,、3.2.3和3.3.2或3.3.3。
6 鑒別診斷(參見附錄D)
6.1急性血吸蟲病的鑒別診斷
瘧疾,、傷寒,、副傷寒、肝膿腫,、敗血癥,、粟粒型肺結(jié)核、鉤端螺旋體病等疾病的一些臨床表現(xiàn)與急性血吸蟲病相似,,應注意鑒別,。
6.2慢性血吸蟲病的鑒別診斷
慢性痢疾、慢性結(jié)腸炎、腸結(jié)核以及慢性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癥狀有時與慢性血吸蟲病相似,,應注意鑒別,。
6.3晚期血吸蟲病的鑒別診斷
應注意結(jié)節(jié)性肝硬化、原發(fā)性肝癌,、瘧疾,、結(jié)核性腹膜炎、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等與晚期血吸蟲病有相似臨床癥狀疾病的鑒別,。
附錄A
(資料性附錄)
流行病學及臨床表現(xiàn)
A.1流行病學
血吸蟲病在我國流行于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(qū),,分布在湖北、湖南,、江西,、安徽、江蘇,、四川,、云南、廣東,、廣西,、上海、福建,、浙江等12個省,、直轄市、自治區(qū),。流行區(qū)最東為上海市南匯區(qū),,東經(jīng)121°51′;最南為廣西的玉林市,北緯22°20′;最西為云南省云龍縣,東經(jīng)99°04′;最北為江蘇省寶應縣,北緯33°15′,。血吸蟲病的傳播具有地方性和季節(jié)性特點,,血吸蟲病是人獸共患病,,人和40多種哺乳動物均可感染血吸蟲病,,釘螺是血吸蟲的唯一中間宿主。人或其他哺乳動物接觸了疫水后感染血吸蟲,。
影響血吸蟲病的流行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兩方面,。自然因素如地理環(huán)境、氣溫,、雨量,、水質(zhì)、土壤,、植被等,。社會因素是指影響血吸蟲病流行的政治、經(jīng)濟,、文化,、生產(chǎn)方式,、生活習慣等。
A.2臨床表現(xiàn)
A2.1急性血吸蟲病
對發(fā)生于初次感染者,,在接觸疫水后1d~2d內(nèi),,在接觸部位的皮膚出現(xiàn)點狀紅色丘疹,部分病人感到癢,。突出癥狀是發(fā)熱,,特點是病人體溫午后開始逐漸升高,傍晚時達到高峰,,至午夜大汗熱退,,熱退后病人癥狀明顯減輕。病人絕大多數(shù)有肝臟腫大,,并伴有壓痛,。感染較重者或反復感染者可出現(xiàn)脾臟腫大。若不及時治療,,會迅速出現(xiàn)消瘦,、貧血、營養(yǎng)性水腫和腹水,,可導致死亡,。
A2.2慢性血吸蟲病
輕者可無明顯癥狀,或偶有輕度肝臟或脾臟仗大,,多數(shù)肝功能正常,。但可因重復感染而出現(xiàn)明顯的癥狀與體征。常見的癥狀有間歇性慢性腹瀉,、慢性痢疾,。腹瀉、粘液血便常于勞累后加重,。有的可表現(xiàn)明顯的肝臟腫大,,以左葉顯著,且部分人有脾臟腫大,。嗜酸粒細胞多數(shù)增高,。
A2.3晚期血吸蟲病
患者常有不規(guī)則的腹痛、腹瀉或大便不規(guī)則,、納差,、食后上腹部飽脹感等癥狀。時有低熱,、消瘦,、乏力,導致勞動力減退。常伴有性功能減退,。肝臟腫大,,質(zhì)硬,無壓痛,。脾臟腫大明顯,,可達臍下。腹壁靜脈曲張,。進一步發(fā)展可并發(fā)上消化道出血,、腹水、黃疸,,甚至出現(xiàn)肝昏迷,。患者可因免疫功能低下,,易并發(fā)病毒性肝炎而明顯加重病情,。晚期血吸蟲病分為4種類型:①巨脾型:指脾臟腫大超過臍平線或橫徑超過腹中線者。②腹水型:患者常在上消化道出血,、合并感染,、過度勞累或使用損害肝臟的藥物后誘發(fā),腹水可時消時現(xiàn),,病程從數(shù)年到10年以上,。③結(jié)腸增厚型:亦稱結(jié)腸肉芽腫型或結(jié)腸增殖型。常表現(xiàn)有腹痛,、腹瀉,、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。左下腹可觸及腫塊或索條狀物,,有輕度壓痛,。④侏儒型:系兒童時反復多次感染血吸蟲,又未及時治療所致,,患者發(fā)育遲緩,,身體矮小。實驗室檢查多見貧血,、肝功能異常,,嚴重病例(如腹水)可出現(xiàn)水電解質(zhì)平衡紊亂。
附錄B
(規(guī)范性附錄)
血清學檢查
B.1間接紅細胞凝集試驗(IHA)
B.1.1抗原:為用葡聚糖凝膠G100初步純化的SEA致敏的綿羊紅細胞,。所用綿羊紅細胞先經(jīng)2.5%戊二醛化及1:5000鞣酸溶液鞣化后再行致敏。致敏后的紅細胞以含10%蔗糖及1%正常兔血清的PH7.2PBS配5%懸液,,分裝安瓿低壓凍干封存,。每批致敏紅細胞作效價測定,滴度達1:1280~1:2560為合格??乖部刹捎?/span>SEA和AUA的混合抗原,;血球也可采用人“O”型紅細胞。
B.1.2操作方法
B.1.2.1啟開安瓿,,每支以1ml蒸餾水稀釋混勻備用,。
B.1.2.2用微量滴管加4滴(0.025ml/滴)生理鹽水于微量血凝反應板第一排第二孔內(nèi),第三孔空白,,第四孔加1滴,。
B.1.2.3第一孔內(nèi)儲存待檢血清,并從中吸取血清1滴加入第二孔內(nèi),,充分混勻后,,吸出兩滴于第三孔和第四孔各加1滴。在第四孔混勻后棄去1滴使第三孔,、第四孔血清稀釋度為1:5,,1:10。
B.1.2.4用定量吸管吸取致敏紅細胞懸液,,于第三孔和第四孔內(nèi)各加1滴,,立即旋轉(zhuǎn)震搖2min,室溫下靜置1h左右,觀察結(jié)果,。
B.1.2.5每次試驗均應有陽性血清作陽性對照,,生理鹽水作陰性對照。
B.1.3結(jié)果判斷
B.1.3.1陰性反應為紅細胞全部沉入孔底,,肉眼見一邊緣光滑,,致密的小圓點。
B.1.3.2陽性反應:
++++ 紅細胞形成薄層凝集,,邊緣呈現(xiàn)不規(guī)則的皺褶,。
+++ 紅細胞形成薄層凝集,充滿整個孔底,。
++ 紅細胞形成薄層凝集,,面積較“+++”者小。
+ 紅細胞大部分沉集于孔底,,形成一圓點,,周圍有少量凝集的紅細胞,肉眼見周邊模糊(或中間出現(xiàn)較為明顯的空白點),。
B.1.4反應標準:以血清1:10稀釋出現(xiàn)凝集反應可判為陽性,。
B.2 酶聯(lián)免疫吸附試驗(ELISA)
B.2.1抗原或抗體:常用SEA包被載體檢測抗體,亦可用單克隆抗體包被載體以檢測抗原,。
B.2.2操作方法
B.2.2.1于微量聚苯乙烯或聚氯乙烯塑料板的凹孔中加入100μl以PH9.6碳酸鹽緩沖液稀釋的SEA或單克隆抗體,,置4℃過夜,。
B.2.2.2次日傾去抗原,用含有0.05%吐溫-20的磷酸緩沖鹽水(PBS-T PH7.4,,0.01mol/L)洗滌3次,,每次5 min。
B.2.2.3于凹孔中加入以PBS-T作1:100或 1:200稀釋的受檢者血清及參考血清(每批設(shè)1個陰性對照和1個陽性對照)100μl,,37℃,,1h。
B.2.2.4傾去血清,,以PBS-T洗滌3次,,每次5 min。
B.2.2.5加入以PBS-T作1:1000或 1:4000稀釋的辣根過氧化物酶(HRP)-標記結(jié)合物100μl,,37℃,,1h。
B.2.2.6傾去酶標記結(jié)合物,,以PBS-T洗滌3次,,每次5 min。
B.2.2.7加入100μl已加H2O2的鄰苯二胺(OPD)或四甲基聯(lián)苯胺(TMB)底物溶液,,37℃,,30min。
B.2.2.8在各凹孔中加入2mol/L硫酸(H2SO4)50μl以終止反應,。
B.2.2.9在酶標專用比色計上讀取492nm(OPD為底物)或450 nm(TMB為底物)光密度(OD)值,,以P/N≥2.1倍判為陽性。
B.3膠體染料試紙條法試驗(DDIA)
B.3.1抗原:膠體染料標記的血吸蟲SEA,。
B.3.2操作方法
B.3.2.1輕輕混勻抗原貯存管中膠體染料標記的抗原液,。
B.3.2.2加50μl標記液至PVC小杯中,再入10μl待檢血清,,緩緩混勻1min,。
B.3.2.3取試紙條插入小杯中,約10min左右,,待對照帶區(qū)出現(xiàn)紫藍色反應帶,,即可判斷結(jié)果。
B.3.3結(jié)果判斷
以檢測帶區(qū)和對照帶區(qū)均出現(xiàn)紫藍色反應帶為陽性,;以對照帶出現(xiàn)紫藍色反應帶,,而檢測帶區(qū)無反應為陰性。
B.4環(huán)卵沉淀試驗(COPT)
B.4.1蟲卵:熱處理超聲干燥蟲卵粉,。以重感染兔血清(接種尾蚴1500~2000條,,42 d的兔血清)測試環(huán)沉率>30%為合格。
B.4.2操作方法:先用熔化的石蠟在潔凈的載玻片兩端分別劃兩條相距20mm的蠟線,,在蠟線之間加受檢者血清2滴(0.05 ml~0.10 ml),,然后用針頭挑取干卵約100個~150個,,加入血清中,,混勻,,覆以24mm×24mm蓋玻片,四周用石蠟密封后,,置于37℃溫箱中,,經(jīng)48h~72h后用低倍(80×~100×)顯微鏡觀察反應結(jié)果,疑似者應在高倍(400×)顯微鏡下加以識別,。
為簡化操作亦可選用預制的有雙圓孔的雙面膠紙條,,只需在圓孔中加入干卵和50μl血清,覆以蓋玻片,,置37℃孵箱中48h,,觀察結(jié)果?;蜻x用預制干卵PVC膜片,,只需加入血清,置濕盒中37℃保溫經(jīng)24h取出,,傾去血清,,加少量鹽水顯微鏡下觀察反應。
B.4.3反應標準:典型的陽性反應蟲卵周圍有泡狀,、指狀或細長卷曲的帶狀沉淀物,,邊緣較整齊,有明顯的折光,。其中泡狀沉淀物須大于10μm(約相當于兩個紅細胞大?。拍芏殛栃?。陽性反應的標本片,,應觀察100個成熟蟲卵,計算其沉淀率,;陰性者必須看完全片,。
陰性反應:蟲卵周圍光滑,無沉淀物,;或有小于10μm的泡狀沉淀物,。
陽性反應的強度和環(huán)沉率:
“+”蟲卵周圍出現(xiàn)泡狀、指狀沉淀物的面積小于蟲卵面積的1/4,;細長卷曲的帶狀沉淀物小于蟲卵的長徑,。
“++”蟲卵周圍出現(xiàn)泡狀、指狀沉淀物的面積大于蟲卵面積的1/4,;細長卷曲的帶狀沉淀物相當于或超過蟲卵的長徑,。
“+++”蟲卵周圍出現(xiàn)泡狀,、指狀沉淀物的面積大于蟲卵面積的1/2;細長卷曲的帶狀沉淀物相當于或超過蟲卵長徑的2倍,。
計算 環(huán)沉率(%)=陽性蟲卵數(shù)/全片觀察成熟蟲卵數(shù)×100%
環(huán)沉率≥3%時,,判為陽性。
B.5斑點金免疫滲濾試驗(DIGFA)
B.5.1抗原:1%血吸蟲SEA
B.5.2操作方法
B5.2.1在小盒中央膜上加B液(PH8.2的0.02M TRIS-Hcl緩沖液)2滴(100μl),,待滲入,。
B.5.2.2加待檢血清25μl,待滲入,。
B.5.2.3加B液2滴(100μl),,待滲入。
B.5.2.4加入A液(金標記SPA或抗人IgG結(jié)合物)2滴,,待滲入,。
B.5.2.5加B液2滴(100μl),待滲入,。
B.5.3結(jié)果判斷:在膜上顯示紅色斑點為陽性,,僅留白色背景為陰性。色澤接近標準陽性者為+,,色澤與陽性血清一致者為++,,色澤深于標準陽性者為+++。
附錄C
(規(guī)范性附錄)
病原學檢查
C.1糞便檢查
C.1.1尼龍絹袋集卵孵化法
操作步驟:取受檢者糞便約30g,,先置于40目~60目/25.4mm的銅絲篩中,,銅絲篩置于下口夾有鐵夾的尼龍絹(260目/25.4mm)袋口上,淋水調(diào)漿,,使糞液直接濾入尼龍絹袋中,,然后移去銅絲篩,繼續(xù)淋水沖洗袋內(nèi)糞渣,,并用竹筷在袋外輕輕刮動助濾,,直到濾出液變清。取下夾于袋底下口的鐵夾,,將袋內(nèi)沉渣淋入三角燒瓶,。如需加做沉淀鏡檢,可在燒瓶中吸取沉渣3滴~4滴放在載玻片上,,抹成涂片,,涂面應占載玻片面積的2/3。涂片的厚度以能透過涂片尚能看清印刷字體為標準,,將涂片置于低倍顯微鏡下檢查,。全片鏡檢時間不宜少于2min,每份糞便至少檢查兩張涂片,,鏡檢時應仔細識別血吸蟲卵和其他蠕蟲卵,。然后將盛有糞便沉渣的三角燒瓶加水至離瓶口1cm處,,放入孵化室(箱)或在室溫下孵化。一定時間后取出燒瓶,,觀察毛蚴,。一般需觀察2次~3次,觀察時間隨溫度高低而不同,。溫度高時孵出較早,;溫度低時毛蚴孵出遲,。氣溫超過30℃時,,第1次觀察可在0.5h~1h后進行,陰性者可在4h后觀察第2次,,8h觀察第3次,,3次均為陰性者,判作陰性結(jié)果,;氣溫在26℃~30℃時,,可在孵化后4h開始觀察,陰性者8h及12h再觀察1次,;氣溫在20℃~25℃時,,則可在8h后觀察第1次,12h后觀察第2次,;如利用自然氣溫孵化,,一晝夜之間的氣溫懸殊,可在操作后的次晨再觀察1次,。一般室溫在25℃以上時,,可利用自然氣溫孵化,無需加溫,。
觀察毛蚴時,,應將燒瓶向著光源,并襯以黑紙板,。要注意毛蚴與水中原生動物的區(qū)別,。如有懷疑,可用毛細吸管吸出,,在顯微鏡下鑒別,。
C.1.2改良加藤厚涂片法
操作步驟:置尼龍絹片(80目~100目/25.4mm)于受檢糞樣上,用軟性塑料刮片在尼龍絹片上輕刮,,糞便細渣即由絹片微孔中露至絹片表面,。將定量板(3cm×4cm×2.5mm,板中圓孔的孔徑為3.5mm,,刮平后,,孔中可容糞量41.7mg)放在載玻片中部,,以刮片從尼龍絹片上刮取細糞渣填入定量板的中央孔中,填滿刮平,。小心提起定量板,,糞樣即留在載玻片上。取一張經(jīng)甘油-孔雀綠溶液浸漬24h的親水性玻璃紙(30 mm×30mm),,蓋在糞便上,,用橡皮塞或另一塊載玻片覆于玻璃紙上輕壓,使糞便均勻展開至玻璃紙邊緣,。編號后置于25℃室溫,,相對濕度75%下過夜,鏡檢,。否則會因透明過度而漏檢,。每份糞樣至少需做2張涂片,以鏡檢每片平均檢出的蟲卵數(shù)乘以24即為1g糞便中的蟲卵數(shù)(EPG),。
C.1.3集卵透明法
操作步驟:將糞便充分攪勻后,,取5g置于搪瓷杯中,加水調(diào)成糞液,。把糞液通過60目/25.4mm的銅絲篩淋水濾入2只套疊在一起的尼龍袋中(袋深20cm ,,袋口直徑8cm,外袋260目/25.4mm,,內(nèi)袋120目/25.4mm),。然后移去銅絲篩,繼續(xù)淋水沖洗袋內(nèi)糞渣,,并把袋輕輕振蕩,,使加速過濾,直至濾出液變清為止,。用藥勺刮取外袋內(nèi)全部沉渣,,分作涂片。
在沉渣圖片上,,覆蓋經(jīng)甘油-孔雀綠溶液浸漬24h的親水性玻璃紙(2cm ×5cm),,以玻片壓勻,置室溫中過夜,,次日鏡檢,。以全部沉渣獲得的蟲卵數(shù)相加,再除以5得出每克糞便中蟲卵數(shù)(EPG),。
C.2直腸活組織檢查
按醫(yī)院常規(guī)進行,。本法可用于醫(yī)院和血防站內(nèi)對疑似病人的診斷,不宜用于普查。
附錄D
(資料性附錄)
鑒別診斷
D.1急性血吸蟲病的鑒別診斷
D.1.1瘧疾 大多數(shù)病人有寒戰(zhàn),;間歇型發(fā)熱可每日發(fā)作,,但多為隔日發(fā)作;肝臟腫大不明顯,;白細胞計數(shù)往往正?;驕p少,嗜酸粒細胞百分比不增高,;血液檢查可找到瘧原蟲,。
D.1.2傷寒、副傷寒 持續(xù)高熱,,表情淡漠,,相對緩脈。起病第二周胸腹壁出現(xiàn)少量斑丘疹(玫瑰疹),。白細胞計數(shù)減少及嗜酸粒細胞百分比減低甚至降至零,;早期血細菌培養(yǎng)、后期尿及糞培養(yǎng)可獲傷寒桿菌,。肥達反應在急性血吸蟲病病人中亦可出現(xiàn)陽性,如病程中凝集價持續(xù)增高,,則傷寒的可能性較大,。
D.1.3肝膿腫 病人常有肝區(qū)疼痛,壓痛極為明顯,,且較局限,。X線透視下,常見到右側(cè)橫膈抬高,,表面不整齊以及運動障礙等現(xiàn)象,。B型超聲檢查肝膿腫病人肝區(qū)探查可見蜂窩狀結(jié)構(gòu),回聲較低,,液化處出現(xiàn)無回聲區(qū),,如行肝穿刺獲得典型的膿液。
D.1.4敗血癥 弛張熱,、畏寒,、出汗、全身關(guān)節(jié)酸痛,、毒血癥和白細胞總數(shù)及中性粒細胞增高等為其特征,。皮膚粘膜常有出血點。多伴有皮下膿腫,、肺炎,、胸膜炎、膽道及泌尿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。血細菌培養(yǎng)??沙霈F(xiàn)陽性,。
D.1.5粟粒型肺結(jié)核 發(fā)熱多為弛張熱,白細胞總數(shù)近正常,,中性粒細胞有時偏高,。肺部X線攝片可協(xié)助診斷。
D.1.6鉤端螺旋體病 潛伏期較短,,一般為8d~12d,,病程亦短,一般為1周~2周,;臨床表現(xiàn)多為“流感傷寒型”,,病人先有寒戰(zhàn),繼而發(fā)熱,,并有頭痛,、眼結(jié)膜充血、怕光及全身肌肉疼痛等,;肌肉疼痛尤以腰,、頸及腓腸肌痛為明顯;白細胞總數(shù)升高,,以中性粒細胞為主,,占0.80~0.90。在發(fā)病第1周的血液和第2周的尿內(nèi),,可找到鉤端螺旋體,,血培養(yǎng)可分離出病原體。發(fā)病2周以后,,病人血清中出現(xiàn)抗體,,凝集試驗或補體結(jié)合試驗可呈陽性。
D.2慢性血吸蟲病的鑒別診斷
慢性痢疾,、慢性結(jié)腸炎,、腸結(jié)核以及慢性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癥狀有時與慢性血吸蟲病相似,應注意鑒別,。慢性痢疾或腸炎糞便培養(yǎng)可獲致病菌或阿米巴原蟲,。腸結(jié)核多繼發(fā)于肺或其他部位的結(jié)核病,常伴有發(fā)熱等毒性癥狀,,胃腸道鋇餐或內(nèi)鏡檢查均有助于明確診斷,。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人大多有食欲減退、肝區(qū)脹痛,、腹脹,、乏力等表現(xiàn),,轉(zhuǎn)氨酶常反復增高。乙型肝炎抗原,、抗體檢測有助于鑒別,。
D.3晚期血吸蟲病的鑒別診斷
D.3.1結(jié)節(jié)性肝硬化 多由病毒性肝炎引起。肝細胞損害較明顯,,臨床上乏力,、食欲減退、腹脹,、黃疸,、蜘蛛痣、肝掌及男性乳房腫大等較為多見,。肝臟表面有時可捫及較粗大的結(jié)節(jié),,后期肝臟常萎縮而難以觸及。脾臟腫大不明顯,。肝功能損害顯著,,血清丙氨酸轉(zhuǎn)氨酶常增高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(HBsAg)及核心抗體(抗HBc)測定可呈陽性,,病程進展快,,預后較差。但應注意晚期血吸蟲病可并存乙型肝炎病毒(HBV)感染,,表現(xiàn)為以肝炎后肝硬化為主的混合性肝硬化,。
D.3.2原發(fā)性肝癌 病程進展迅速,常有發(fā)熱,、體重顯著減輕,肝區(qū)持續(xù)疼痛,,肝呈進行性腫大,,質(zhì)地堅硬,表面凸凹不平,,可出現(xiàn)迅速加深的黃疸和急劇增加的腹水,,腹水呈草黃色或?qū)W性。血清堿性磷酸酶增高,,甲胎蛋白(AFP)陽性,。肝臟B超檢查、放射性核素掃描和電子計算機X線體層攝影(CT)顯示占位性病變,。
D.3.3瘧疾 一些瘧疾病人脾臟可明顯腫大,,但瘧疾病人有反復發(fā)作的瘧疾病史,血涂片檢查可找到瘧原蟲,,抗瘧疾治療效果好,。
D.3.4結(jié)核性腹膜炎 無門脈高壓癥,常有發(fā)熱及肺部原發(fā)結(jié)核病灶,腹水量少或中等,,為滲出液,,少數(shù)呈血性。
D.3.5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脾臟明顯腫大,,可達巨脾程度,,常伴有低熱,血液檢查周圍血液中白細胞數(shù)顯著增多,,并有幼稚白細胞,,骨髓檢查有助診斷。